第(3/3)页 “一是确保新政顺利推行,二是为大明培养一批能独当一面的人才,三是.“他顿了顿,“为我们的海外之行做好充分准备。这可能需要五年,甚至十年时间。“ 安庆公主毫不犹豫地说:“我可以等。十年不够就二十年,只要能和你在一起,等多久都值得。“ 欧阳伦感动地将妻子搂紧:“有你这句话,我就更有动力了。不过你放心,我不会让你等那么久。五年之内,我一定带你们离开这是非之地。“ 两人又聊了许久,直到夜深人静。安庆公主已经在丈夫怀中昏昏欲睡,忽然想起什么,强打精神问道:“夫君,那座岛.有名字吗?“ 欧阳伦轻声道:“当地人叫它'安宁岛'。“ “安宁.“安庆公主喃喃重复,“真是个好名字。安宁岛,我们的家.“ 欧阳伦端坐在内阁首辅的席位上,手指轻轻叩击着案几。窗外春光明媚,却掩不住他眉宇间的一丝凝重。户部尚书郭资手持一摞厚厚的册簿,正躬身向在座的诸位大学士汇报。 “诸位大人,“郭资翻开册簿,声音沉稳中带着几分忧虑,“自洪武二十一年新政推行以来,我大明经济腾飞,民生改善,人口也随之暴涨。“ 他指向一组数字:“洪武二十一年,全国在册人口六千三百余万;到了二十二年,竟增至七千四百余万,一年间增长一千一百万人!“ 内阁次辅杨荣倒吸一口凉气:“一年增长千万?这.这数字可曾核实?“ “千真万确。“郭资苦笑,“各地上报的户籍册都经过三司复核。如今每户人家添丁进口,官府还有奖励,百姓自然踊跃报备。“ 欧阳伦放下茶盏,目光深邃:“人口增长本是好事,说明百姓安居乐业。但过犹不及郭尚书,说说具体问题吧。“ 郭资拱手应命,翻开另一本册子:“首辅大人明鉴。人口激增带来三大难题:其一,粮食供应吃紧。虽然这些年推广新式农具和耕作之法,但田亩增长远不及人口增速。江南鱼米之乡,米价已从每石二钱涨至三钱五分。“ “涨了七成多?“兵部尚书金忠失声惊呼,“这还了得!“ “其二,土地兼并加剧。“郭资继续道,“新增人口需要田地,豪强大户趁机低价收购小民土地。河南一省,去年就有三万余户自耕农沦为佃户。“ 欧阳伦眉头紧锁,手指无意识地在案几上画着圈。他忽然问道:“流民数量可有统计?“ 郭资面露难色:“初步估算,全国约有百万之众。这些人离乡背井,或入城务工,或或落草为寇。“ 殿内一时寂静。窗外一只知更鸟落在枝头,清脆的鸣叫声显得格外刺耳。 “其三,“郭资压低声音,“各地卫所兵额严重不足。按制,每户出一丁,但如今人口增长太快,军户制度难以维系。边疆驻军已有缺额三成的奏报。“ 工部尚书宋礼忍不住插话:“这还只是开始。再过十年,若人口继续这般增长,怕是连京城的街道都要挤满人了。“ 欧阳伦忽然起身,走到悬挂的《大明疆域图》前,凝视良久:“诸位,此事非同小可。人口暴涨看似喜事,实则暗藏危机。粮食不足则民乱,土地兼并则民怨,兵源不足则国防危矣。“ 他转身面对众臣,目光如炬:“我提议三策应对:其一,即刻下令各布政使司清查荒地,招募流民垦殖,新垦田地免赋三年;其二,修订《大明律》,严禁豪强以任何形式兼并民田,违者重处;其三“ 欧阳伦顿了顿,指向地图东南沿海:“开放海禁,鼓励百姓出海谋生。琉球、吕宋等地地广人稀,可安置大量移民。“ 第(3/3)页